今日重点关注事件:10月24日至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滨海新区调研,并主持召开天津、内蒙古、江苏、山东四省(区、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温家宝在座谈中说,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在经过对温州、广东等地的频繁调研后,温总理首次提到政策预调微调。通过蛛网博弈推演平台,我们认为,短期经济政策结构性的微调,可能带来一些修复性机会,但空间相对有限。在政策主基调仍然偏紧的情况下,调控负面效应仍然未完全释放出来,对市场有不确定的冲击。
一、经济政策微调,带来修复性机会
从温州民间信贷危机的爆发,到三季度经济数据的进一步下滑,再到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开对外表示,年内价格运行拐点特征已经得到确认,预计今年后两个月CPI可以控制在5%以下。一方面是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另一方面国内通胀压力在持续上涨后趋于缓和。这使得中央政府获得了政策预调微调的空间。而近期政府各部门频频颁布扶植刺激政策,已向市场反映出这种预调微调的信号。
从温总理的讲话来看,产业支持方面,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将得到信贷资金的优先需要,这表明前期受意外事故影响而停工的比如核电、高铁等重点项目可能将重新获得来自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以防止烂尾工程的产生。此前已不断有媒体报道,在建高铁工程因为资金问题而停工,工人无法拿到工资等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另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以及改善民生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也将获得银行信贷结构性选择的支持。我们认为,未来政策微调最可能的方式,就是由相关部门继续出台一些细则和措施,落实此前国务院出台的"国九条",以帮助国家重大在建项目及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上述行业和相关板块将提前感受到政策面吹来的暖风,在经过前期系统性的下跌之后,存在一定的修复性机会。
二、政策主基调仍然偏紧
尽管市场对于经济政策有趋于宽松的预期,但我们认为预调微调不改政策仍然偏紧的主基调,而且调控的负面效应仍有待进一步释放。从温总理的讲话来看,在释放结构性微调预期的同时,也再次强调要有保有压,并继续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投资。而以往这样的项目由于其投资大,见效快,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成为地方政府提升政绩的有力工具。一旦调控有所放松,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或将重新燃起,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模式的转型。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当前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正处于关键阶段。地价上涨已经得到初步控制,房价也出现下跌势头。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成败。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内需消费将成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内生动力,而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上涨过快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削弱了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成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主要阻碍。此前政府相继出台了地方自行发债和资源税改革等措施,意削弱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减少房地产调控阻力。因此,我们预测未来中央政府仍将保持紧缩政策以保持对房地产的调控。
综合来看,温总理的表态预示短期经济政策存在结构性微调,可能存在一些修复性机会,但空间相对有限。在政策主基调仍然偏紧的情况下,调控负面效应仍然未完全释放出来,对市场有不确定的冲击。我们仍维持中期谨慎的观点。短期来看,根据行为分析,我们看好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但前期累计跌幅较深板块的修复性机会,比如生物医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