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本市继推行家庭医生制后,还将推出“贫困人群药物救助零付费”举措。据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处长刘红炜介绍,初步设想是,凡是被民政部门认可的贫困人群如患有慢性病,在国家确定的307种基本药物中,由家庭医生给予零付费配给。
目前,青浦区卫生局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所有新农村合作医疗中,对患高血压、糖尿病的贫困人群给予自付部分减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预计明年晚些时候全市统一推广这一举措。
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8月16日公布的上海社区养老调查报告显示,46.7%的受访者表示很需要家庭医生,其中中心城区老年人对家庭医生更有认同感,有52.1%的受访者表示很需要。
市卫生局昨天透露,截至7月25日,长宁、浦东、闵行等10个试点区总计有7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家庭医生制试点,占全市三分之一,包括19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5个村卫生室参加家庭医生制试点。居民通过与家庭医生签约获得家庭医生服务,可在约定时间段内优先利用门诊,优先通过适当途径获得公共卫生、健康咨询等服务,以及上下互通的双向转诊机制。
参与试点的全科医生有897名,其中70%为中级职称(主治医生),郊区另有473名乡村医生参与试点。为保证服务质量,本市规定一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不超过2500名。
各试点区在家庭医生制服务所涉及的社区首诊、预约服务、双向转诊、家庭病床、居家护理、费用管理、医保支付方式等项目上都作了不同的探索与尝试。
比如长宁区与民政部门认定的贫困保障对象签约,首先将这些人群的首诊定点在社区,并给予医疗费用减免,实施至今首诊率为100%。
徐汇区率先在康健社区启用家庭医生制服务信息化管理功能,在接受咨询电话时,电脑实现“实时弹屏功能”,能清晰显示咨询者的健康档案等一系列信息。
闸北区将家庭医生评定为一星至五星,通过考核后每月给予500-2000元不等的激励,并倡导功能社区理念,向企业、学校提供家庭医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