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市为新基金发行增添了难度,基金公司上报新产品的热情也大幅降温。根据证监会公示的证券投资基金募集申请行政许可受理及审核情况显示,近几个月来基金公司上报的产品数目呈逐月递减之势。
新基申请逐月递减
据统计,今年6月基金公司上报新基金共计26只,7月份共计25只,自8月份基金公司申报产品速度开始放缓,当月提出募集申请的基金数目为20只。而9月份以来截至9月23日,基金公司上报的产品数目仅为13只。
这与今年上半年各家公司扎堆上报募集申请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多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经历了前两个月新基发行的惨淡,各家公司都不堪重负,并且短期内还看不到市场趋势的改变,因此多数公司对于要不要继续“上马”新产品都抱着“等一等”的态度。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共有58只新基金成立,合计募资503.96亿元,平均首募规模为8.69亿元,远低于2008年熊市时的水平,多只基金仅仅是略微超过2亿的成立底线。如此之低的首募规模,意味着很多基金短期内亏本成为必然。
面对2011年的这场发行大战,基金公司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如果说年初的雄心勃勃在六、七月份变成了咬牙坚持,如今则有了些许偃旗息鼓的味道。不少公司已经悄然缩减了全年的新基发行数目。上海一家基金公司透露,年初原本打算发行4只基金,此前已经发行了2只,第3只虽已获批,但具体何时发行还有待观望。
延后成“上策”
事实上,除了在新基金申报方面放慢了脚步,对于已经获批的基金,近期不少基金公司也纷纷采取“延后”策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透露,该公司旗下一只基金在节后刚刚拿到批文,但苦于当前的市场行情,很可能不会在今年发行,而是推到明年再发,毕竟有6个月的时间可以选择发行时机。
抱有此类“盘算”的公司不在少数。另一家基金公司也表示,尽管9月初上报了今年的第4只产品,但是现在的想法是,即使获批也会压后一段时间再发。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高管表示,此前各家公司不断发新基金,仅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以防“同行的马圈走了自己的地”,但这种恶性循环局面仅能维持一时,时间长了,大家就会忍受不了在没有成长的情况下继续消耗,行为方式自然也会相应地转变和调整。
有业内人士指出,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164只新基金宣告成立,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154只。如此巨大的数目实际上已经大大透支了整个行业的承载能力,如此密集的发行方式显然难以为继。
当然也有一些敢于继续迎难而上的基金公司,但由于临近年底,考虑到银行渠道自身对资金的需求,一些公司也只得压缩发行期速战速决,以期在资金最为紧张之前结束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