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动态
分类导航
 
 
银行拿走基金8成管理费 公募基金遭遇生存危机
发布时间:2010/5/31 19:22:59
 
文章内容

理财周报记者 王小静/文

尽管不甘心,但“渠道为王”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尽管遮遮掩掩,银行和基金之间仍有不得不说的秘密。

1924年美国第一只共同基金诞生,近90年的变迁,基金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虽有过短暂的渠道垄断年代,但很快被打破。至今,第三方销售占比70%。

但在中国,从2001年一开始销售开放式基金的时候,就引入了以银行渠道为主的销售服务模式,而忽略了全世界高效的交易所结算服务体系。

“就好比是把精美的哈根达斯冰淇淋放在了粗制的、原始的陶器里。”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研究中心总监王群航说。

银行成为了王。券商只是陪衬,第三方销售成为笑谈。

天相投顾努力过。八年的推进,六年的牌照。最后还是一声叹息。除了民生银行之外,没有其他银行愿意从自己的碗里分出一杯羹来和天相合作。高企不下的成本令天相基金销售的业务一直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状态。

2010年5月,第三方支付破冰。这给业内带来了一丝希望。但第三方销售机构自己都觉得这是一个飘渺的希望。

另一方面,银行渠道仍然气焰高涨。

“如果一个基金发20亿,一个银行渠道包销3亿,一些基金公司甚至可以返还这3个亿1年甚至2年的管理费。这是什么概念?”一位基金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称。

为了打击这种无序的对银行渠道的刺激,去年底监管部门下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强令基金公司对销售过程中给渠道的“一次性激励”进行清理。但上述说的状况是这条文下发以后发生的事。

更明显的,银行渠道直接将瓜分基金三成管理费提高至七成,进一步侵蚀基金公司的利润,直接逼近基金公司的生存底限。发行成本的进一步抬高,让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发行处于入不敷出、赔本赚吆喝的境地。

羊毛出在羊身上。看上去损害的是基金公司的利益,其实最后还是转接到基金持有人身上。新基金无法赚钱,基金公司原本可以用获取的收益去服务投资者的打了折扣。无法拿出更高的薪金留住优秀的基金经理,也会最终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

这一风气逐渐蔓延到了方兴未艾的私募行业。但凡从银行渠道发行的阳光私募信托产品都开始效法公募基金,激励措施愈演愈烈。有私募抱怨说是上海的某一家坏了规矩,其实今天这家不坏规矩,明天就是那家去坏规矩。

今年,伴随基金产品审批渠道的放开,新基金发行乱箭齐发,国联安、中欧等很多基金公司开始尝试去拓展新的渠道,这是一个行业新气象。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成立了个项目研究小组,在研究怎样结束IPO崇拜,如何摆脱对银行的依赖。还有一家基金公司在斥巨资打造电子商务平台。这些都是有趣的话题。

有专家提出基金公司要团结起来,将基金销售逐渐转为交易所结算服务体系。这也是个不错的提议。


相关文章
  • ·银行拿走基金8成管理费 公募基金遭遇生存危机
  • ·市场持续低迷 对冲基金遭遇生存危机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