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一来,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暴露。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已经无法再按之前的协调模式拉动经济增长。消费这块短板在2009年被重点关注。
扩内需十举措及时出台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肆虐。欧洲、美国、日本这些我国产品主要出口地区,市场需求急剧下降,致使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出口,出现深幅下降。外贸形势的严峻,让中国经济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再次凸显。拉动内需,已经成了中国经济迫在眉睫的选择。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曾撰文表示,在中国GDP比重中,出口和投资占到75%,而国内消费需求占比约35%,这种不平衡的宏观经济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无法维系。
种种刺激政策让国内消费接力出口,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据统计局发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7%,其中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就达到了4个百分点,超过外贸出口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动力。
尽管2009年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表现不凡,但是并未扭转消费在GDP比重中的劣势地位。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日撰文称,2009年我国净出口是降低的,消费需求的比重增加甚微,当前旺盛的总需求是靠投资支撑起来的。
如何改变消费低的老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扩大内需增加消费。这被认为是该会议的最大亮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公开表示,消费问题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结构问题。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费金融与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居民资本财产性收入、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等,都是结构调整有效的“抓手”。特别是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上述各项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结果,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