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今日焦点
 
 
基金公司老总犯愁 要打破“领完奖金就走人”魔咒
发布时间:2009/12/3 19:21:42
 
文章内容

  “说实话,到了12月,基金公司老总就要犯愁‘把奖金发完了,谁又该走了’的问题。”博时基金总经理肖风最近有点烦,因为到了年底,业内离职高峰期就会到来。“很多基金经理是把在公募任职作为一种历练,是工作,而不是事业。”

  谈到业内现行的激励制度,肖风无奈地皱了一下眉头,按照现行制度,基金公司是不能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的,这正是基金经理流动频繁的症结所在。“其实对一个基金公司来说,几百万起步资金就够了,动辄数亿、数十亿的资本金其实都是挂在账上。人才才是基金公司发展的关键。”为了培养优秀的投资人才,各公司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让基金公司老总头疼的是,每年大批骨干人才的离开让公募基金变成了培训基地。“没有人愿意在这个行当干上20年,如果制度不改变,我自己也不能保证把基金当作一辈子的事业。”

  肖风的观点并不是个例,参加第八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的多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现行的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基金经理的从业选择,业界急需基金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基金公司的股权可以卖给境外投资者,就不能给我们的基金高管。难道我们基金高管的信誉比不上外资公司?”作为最早的基金经理之一,现为知名私募的李旭利道出了很多公募基金经理的心声。“最早一批的20个基金经理,19个离开了公募。这说明,不是我们基金经理有问题,是制度有问题。”李旭利认为,在基金业大发展之后,业内在利益分配机制和员工持股问题上产生了冲突。“对于一个从业多年的基金经理来说,实现10%的年收益问题不大,如果有几百万的积蓄,投资收益就超过了年薪,谁还愿意在基金公司里拼命。”

  现实确实如此。Wind统计显示,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均任职年限为1.55年,在近600只公募中,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超过3年的基金仅有22只。

  “基金经理的频繁变革,最终影响的是基金投资者的收益。”在国泰基金总经理金旭看来,包括基金法在内的多项法律法规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基金业的新变化。“基金法的出台其实是做了很多妥协,很多有前瞻性、预见性的观点没有体现在立法里。”她表示,最近基金法的修订已经提上日程,未来制度上的创新值得期待。

  另外,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刘慧敏认为,目前的基金评价体系,只看净值,忽视了合同、基金类型、产品创新等因素,造成了国内基金一味追求排名的怪现象。“市场需要多层次基金评价制度的建立,保证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马庆圆)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中国证券报)


相关文章
  • ·加紧牛市捞金 多家基金公司抢发分级指基
  • ·证监会:对华夏、海富通等5基金公司责令整改
  • ·[图文]证监会责令华夏等5基金公司限期整改
  • ·[图文]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窘迫 职工全民找项目
  • ·[图文]南京银行拟1.6亿合资设立基金公司
  • ·17家基金公司公布年报:去年巨亏847亿元
  • ·华宸未来拿到批文 第71家基金公司即将成立
  • ·基金去年亏5004亿 第71家基金公司获批
  • ·[组图]首批9基金公司试点 RQFII产品或明年3月面市
  • ·新基金公司首发产品缘何遭遇不信任?
  • ·安信基金拿到准生证 全国第69家基金公司成立
  • ·安信基金获准设立 基金公司增至69家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