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二次房改”引热议 人人拥有房产并不现实
发布时间:2009/11/12 20:31:29
 
文章内容

文前提要: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房价的不断攀高,“二次房改”无疑成了房地产市场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但记者认为,人人拥有房产其实并不现实,某些专家如果还是从人人拥有房产这一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得出的结果显然就是在瞎忽悠。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个有关“二次房改”的争论可以说是不绝于耳,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次房改”引发热议

前不久,先是有媒体报道称,一个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牵头,住房公积金监管司、住房与改革发展司和政策研究中心等相关司局一把手参与的调研小组,已开始调研十年房改的得与失,从而显示“二次房改”即将启动。

而就在人们翘首以盼之时,有关方面却立即对此进行了“辟谣”。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明确表示,不论短期计划还是“十二五”规划中,住房目标仍然是住有所居,当前在住房发展过程中保障体系和市场化之间的结合有进一步的改善和调整的必要,但是这个基本方向中没有“二次房改”。

这一惊一诧的消息虽然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无疑却显示出了当前人们对于“二次房改”极高的关注度。而所谓“二次房改”,显然是相对于10年前的住房制度改革而言的,1998年6月,全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在7月3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份后来被看作房改纲领的“23号文件”,正式开启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而这次不少专家却来了个急转弯,“二次房改”所提出的主张与10年前的改革却是背道而驰。

其实,所谓“二次房改”的传言由来已久,一浪高过一浪。2008年6月,发改委专家刘会勇是“二次房改”提法的最早建议者,他指出,企事业单位应自建廉租房,租给单位职工居住作为过渡房,建房资金可以来自房改售房款。2009年4月,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建议:“二次房改”应该由政府主导提供房屋住房服务,并将目前未纳入政策性住房的中等收入群体纳入其中。而在今年夏天,14位房地产界专家的联名上书则把这一事件推向了高潮,这份来自民间、旨在实现中国人“住有所居”梦想的“二次房改”建议,发起人便是辽宁省外经贸厅企管处原副处长李明。

这些专家提出的“二次房改”核心内容,就是要确立住房是准公共产品,基本方向就是由政府主导提供房屋住房服务,概括起来,就是“三种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的所谓三三制。其中,特别提出公共住房实行定地价、定建房标准、定税费率、定5%利润率,竞房价、竞建设方案的四定两竞方式,是“二次房改”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中间阶层的夹心层问题。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专家发表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对于二次房改的观点是:“没有必要。”另一位当初房改方案起草人也对媒体表示,房改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成功的改革之一,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什么“二次房改”。 而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锋则认为,:所谓的“二次房改”,把重点放在了中等收入人群,试想一下,目前我国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还没有解决,怎么可能就开始解决中等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呢?

高房价已成矛盾焦点

那么,既然争论如此激烈,有些专家又为何要抛出“二次房改”的论调呢?显然,高房价是其中矛盾的焦点。在这些专家看来,经过上次房改的10年后,现在的房价已至高位,许多人已经根本无力购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居住需求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所以进行“二次房改”,由政府主导来提供廉价房屋让他们购买就是非常有必要的。

的确,高房价已经成了我们当前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1998年由于刚刚开始从住房实物分配向市场化的转化,所以房价总体水平还不高,而现在的楼市经过10多年的发展,整体房价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高房价”在现时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年收入6万元以上青年白领,7成以上无力在京购房。”这是北京链家地产中介联合搜房网日前在一项调查中得出的结论。调查显示,40%的青年认为需要工作10年以上才能买得起房;有接近一半被调查者表示,会因高房价而放弃在京生活。这说明当前高房价,已超过很多青年人的支付范围和心理预期。而在上海此前举行的“十•一”房展会上,根据中原地产的统计,参加此次房展会的上海本地楼盘均价高达20000元/平方米,远远高出去年“十•一”和今年“五•一”房展会12000元/平方米的参展均价,创下历届“假日楼市”历史新高。上海地区外环外的房价基本在12000万元/平方米以上,内环内楼盘单价多在40000~50000元/平方米,30000元以下的很少看到。而一项网络调查也显示,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就自身购买能力而言,当前市场房价太高,根本无力负担。

顾云昌虽然反对“二次房改”,但他对当前的市场也提出了自己观点,在接受采访时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是一个年轻的市场,有很多不规范,我们在调控当中恐怕还要多吸取教训,比如现在房价涨得太快,宏观调控如何正确见效,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另外,保障性住房严重不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凸显。在他看来,对于这样年轻的市场,贯彻原先定下的政策,完善解决出现的问题才是正确之举,单纯地否定现有政策和推倒重来,其结果是毁灭性的。

“二次房改”是在瞎忽悠

那么,是不是因为房价太高,有人买不起房,就必须要再来一次“房改”,让人人都能够买得起房呢?记者认为,这些专家的逻辑显然是荒谬的,所谓的“二次房改”无疑是在瞎忽悠,“公共住房”更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伪命题。

其实,我们当前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长期以来,相关政策一直都是从“居者有其屋”入手,希望每位老百姓都能够拥有自己的住房。但记者在这里要提出的观点是,从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看,人人拥有房产并不现实,其市场格局必然是部分人购房居住,而那些无力购房的,则通过租房来解决居住需求。而“二次房改”的初衷却仍然停留在让尽量多的人拥有房产的出发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认为,“二次房改”提出的所谓“三种制度”的制定复杂程度和执行的难度可与未来的“登月计划”相比拟,而“三支队伍”的管理、分类也是一个十分幼稚、可笑,且根本无法执行的方案。

从另一个方面看,此前发生的次贷危机已经给我们很好地上了一课,美国的次级贷款看上去是一件好事,它让许多买不起房的人买了房。据了解,在1994年到2006年间,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这项新的金融业务——次级贷款。但这种人人拥有房产的结果却引发的是一场灾难,像雷曼兄弟这样的大鳄同样也会“断供”。

反观我们国内也是这样,长期以来,我们的政策总是围绕着如何让每位老百姓都买得起住房入手,但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在房地产始终存在着两个群体,一类是能够拥有住房的群体;而另一类群体却只能把住房当作消费,用租房来解决其居住问题。而如果一定要把那些没有能力购房的人群硬拉入购房者的队伍,显然就会给市场埋下巨大的隐患。

对此,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彭向峰认为,不同收入群体,只能根据收入的实际情况,购买或租赁与自己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住房。家家户户买房是不现实的,即使在当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住房自有率也只是达到65%左右,其面积和质量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三成以上居民家庭租房入住。更何况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 所以,就像许多专家认为的那样,人人都有基本的居住条件,并非是每个人都拥有一座“不动产”的权属,这应该是中国“住有所居”需要坚持的方向。

[责任编辑:gavinyan]


相关文章
  • ·“二次房改”引热议 人人拥有房产并不现实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