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今日焦点
 
 
太保H股发行重启 外资股东凯雷受益最大
发布时间:2009/7/20 18:52:21
 
文章内容

  中国太保被搁置近一年的H股发行计划正式宣布重启,发行价定为不低于7月16日太保A股前20个交易日的交易均价23.78元。尽管太保没有给出上市的具体时间,仅表示发行时间需视国际资本市场状况和境内外监管机构审批进展及其他相关情况决定。但包括中金公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等各家顶尖券商在近期纷纷发布研究报告,上调中国太保目标价格至30元以上。

  此次中国太保重启H股发行计划,外资股东凯雷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当初凯雷入股中国太保的成本粗略估算为不到5元/股。凯雷要在A股套现,必须要在禁售期3年之后,但在H股就没有限制,可以随时获利退出。

  发行10亿H股

  中国太保17日发布公告称,公司16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2009年第一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的议案》。根据公告,中国太保将在适当时机发行不超10亿股H股,以不低于本次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公司A股20个交易日的交易均价进行发行,即不低于23.78元。如果按发行10亿股计算筹资金额达到约238亿元。这项决议还需要在8月31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

  此时再次通过此项决议,依然是对于去年增发H股的延续。中国太保上市A股时,曾计划在去年9月14日之前完成不超过9亿股的H股上市计划。出于对保护A股投资者利益考虑,当时在上市方案中设置了“H股发行价不低于A股发行价”的承诺。但市场突现系统性风险,中国太保股价急速下跌,导致其赴港IPO计划受累搁浅。

  相比此前的上市计划,中国太保在此次股东大会批准时将不再附加“H股发行价不得低于A股发行价”的硬性规定。上周五,中国太保A股收于每股27.88元,仍低于当初30元的发行价。

  发行时间不确定

  此次,中国太保董事会通过增发H股的决议,更大程度上还是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打算,机构预计真正能发行H股的时间,最早也应该是2010年。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太保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73%,太保寿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太保产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8%。这些指标都远远高出了保监会关于保险公司超过150%的偿付能力要求的最高规定,从这些指标似乎也可以看出,中国太保在目前的账上其并不缺钱。而太保对于此笔资金未来的投向并没有给予细说,只是在公告中提及为充实公司的资本金。

  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预计,中国太保真正能发行H股的时间,最早也应该是2010年,到时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也许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虽然太保的偿付能力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较小。此外,基于上海的两个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国太保也许有机会参与更多的项目,同时也有可能走出跨越式的发展,甚至是跨行业的兼并与收购。

  当这些机会来临的时候都需要资金。刘俊介绍,在目前的账上,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太保除去保险业务以外的净资产为206亿,也就是说,中国太保在集团层面动用的资金基本上为200亿左右,当然这样一笔资金对于普通的收购和业务发展都已经相当充裕了。但是如果将来有更大程度的动作,先通过这样的一个发行决议,对将来在资本市场融资将产生极大的便利性和时效性,毕竟机会来临时也是非常迅速的。刘俊认为中国太保通过此项决议还是一个未雨绸缪之举,为的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融资。

  机构唱多太保

  尽管太保此前发布了中期业绩预减公告,但包括中金公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等各家顶尖券商在近期纷纷发布研究报告,上调中国太保目标价格至其当初发行价30元以上。

  中金公司称,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进入长期通缩和低利率的可能性已经基本被排除,未来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能够带动盈利的不断提升。而二季度以来,大盘蓝筹股的上涨和主动加仓使保险公司的股权类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较一季度末明显上升,保险公司业绩和股市之间的弹性得到有效恢复。

  对于太保而言,完成本次H股发行后,中国太保现有外资股东凯雷与旗下基金保德信所持股份也将转为H股。就凯雷而言,当初入股中国太保的成本粗略估算为不到5元/股。凯雷要在A股套现,必须要在禁售期3年之后,但在H股就没有限制,可以随时获利退出。(林峥)


相关文章
  • ·华泰联合:广州亚运会消费类个股受益最大
  • ·融资融券获批 券商受益最大
  • ·华泰证券:股指期货渐近 300成份股受益最大
  • ·太保H股发行价为24.5元 高于17日A股收盘价
  • ·太保H股上市通过股东会 发行价不低于23.52元
  • ·中国太保H股“整装待发” 发行价或超30元
  • ·太保H股发行重启 外资股东凯雷受益最大
  • ·基金热销银行受益最大:首发佣金升至1%-1.3%
  • ·四万亿扩大内需 四大板块受益最大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