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先行 监管跟上
先创新、先发展并不意味着放弃监管,而是应等待产品和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监管再相应跟上。
中国证券报:在放松管制的大背景下,你有没有考虑过监管层和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投行业自身能否通过自律规避违规行为?投行业监管如何摆脱“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本土投行的创新行动需要监管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王东明:人都有欲望和诉求,我无法保证任何一家公司,包括中信证券不出任何事情。但对于监管层而言,就像我前面已经提到的,监管防范的核心不是不出任何小问题,而是严防系统性风险,坚决避免金融行业的风险波及全社会。
此外,需要厘清的一个思路是,证券行业没有系统性风险并不意味着金融行业没有系统性风险。分散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增加金融系统的弹性,扩大其深度和广度,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时点的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分散、缓释和对冲系统性风险。中国社会这么大,就算证券行业管死了,金融行业也不可能万无一失,整个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是监管在先还是创新在先?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我们认为应该坚持先发展的态度。温家宝总理在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金融创新是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必须鼓励金融创新,为金融创新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监管条件。”我们发现,在温总理的这段话中,创新被置于监管之前。
而且先创新、先发展也并不意味着放弃监管,而是应等待产品和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监管再相应跟上。根据市场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监管措施,而不是什么创新都要求事先报告,把监管变成审批。
采取备案制的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就是这个过程,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接近20万亿元,但银监会对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加强风险监管是在2011年10月以后,并没有由于担心风险而在发行之初就过多限制,在此期间,大量居民的理财需求得以满足。
我们建议监管机构在创新中采取先发展后监管的态度,从而实现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
我们注意到,最近监管层面已经出现积极主动的变化。比如,最近提出“以差异化监管推动市场发展”的观点,在创新中先推试点,再逐步扩大,证券业的管理不搞一刀切,用差异化监管,扶优限劣。这些变化大大鼓舞了资本市场信心。
总之,创新在先,鼓励实践,扩大规模,再行监管,是比较可行的操作方式。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多年的辉煌成就,源于自下而上的不断尝试与实践,中国本土投行同样应该抓住当前发展机遇,积极采取行动,主动进行创新,推动行业不断前行,共同促进资本市场繁荣,提升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