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今日焦点
 
 
中信证券董事长:正本清源 还原投行本来面目
发布时间:2012/2/27 3:06:39
 
文章内容

  “狼性”不足

  投行亟待强化金融功能

  与国际投行相比,国内投行在两方面的功能缺失或较弱。一是做市功能,二是托管、清算和支付功能。

  中国证券报:你为什么认为我国证券公司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金融机构呢?本土投行的金融行业属性是否有所退化?

  王东明:我们常常开玩笑说,现在的证券公司使用净资产经营,扩大投入只能动用资本金,没有负债没有贷款,和“小卖部”的操作模式相似。我们大声呼吁,应当逐渐恢复投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本来面目。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是证券公司的业务被严格限定在经纪、承销、自营、资产管理四张牌照范围内,不敢越雷池一步,许多业务让与了银行、信托等机构,在整个金融版图中逐渐被边缘化。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投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狼性”不足,业务范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需求的增加而扩大,丧失了投行的本源属性。

  与国际投行相比,国内投行在两方面的功能缺失或较弱。一是做市功能,二是托管、清算和支付功能。以做市为例,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投行是二级市场的做市商,为整个市场提供流动性,驱动整个市场的交易。尤其对非上市的和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交易,通常需要采用做市商的交易制度,这样有利于提高流动性。

  我国实体经济已对投行的上述功能有着现实需求,国内投行可以为各类金融产品提供做市服务,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这需要有关部门适当放开部分净资本监管指标以及证券公司发债,鼓励合适监管要求的负债经营。

  例如,证券公司可以发行商业票据,即以证券公司为主体,发行无抵押或以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为抵押,并结合证券公司信用评级等资质所发行的短期融资票据,通过证券公司票据,解决证券公司长期的资本金需求,做大资产负债表业务。这是发展大宗经纪、做市商制度、结构化融资等资本中介型业务的关键前提,也有助于帮助解决我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衡的问题。此外,国内投行可以在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一级登记托管体系下,开展二级托管业务作为补充,并申请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

  现在老有人比较,说中国整个证券行业的规模不如美国的一家投行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产品不丰富,服务不宽广。中国投行要想做大,只能依靠不断融资,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只有举行业之力,把市场做大了,投行自己才能变大。我们相信,内外部环境变局之下,未来三五年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的时期,也就是中国证券市场大发展的时期。

  正是看到了这一前景,我们在2012年的年初工作计划中明确规定,公司各项主营业务必须转型。我们反思自己,认为经纪、投行、自营和资管等主营业务都具有同质化经营、过度依赖股票市场、以产品为中心等特点。目前,我们的客户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特点难以很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加快业务转型。公司主营业务要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以股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向股债并重的多元化业务模式、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业务转型,我们将从被动的通道提供者走向市场组织者、流动性提供者、产品创造者、产品销售商、财富管理者和交易对手等多重角色,从一个标准化产品提供者变成一个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

  我想,我们提出的这三个转型,绝不是中信证券一家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共同需要扭转思路谋发展的症结所在,若全行业都能行动起来进行转型,投行才能变成真正的金融机构。

  中国证券报:有人说,因为证券行业规模太小,所以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贡献低,对居民财富管理帮助不大,那么让商业银行直接控股证券公司,是否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王东明:不行,这种方式不妥当。从短期看,商业银行的进入能够带来资本市场的繁荣;但长期看,将导致多样化金融的消失和金融风险的集中。一方面,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商业银行属于农耕文化,投资银行属于狩猎文化。两种不同文化下,企业创新的冲动、经营风险的意识是完全不一样的,用人机制、考核机制也是不同的,这种差别容易引发内部冲突,目前这种文化和机制的冲突在国内银行系基金公司管理上体现得比较明显。从全球范围看,大股东是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做得一般,而像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独立投行做的要好得多。这种差异,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金融生态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能够对冲系统性风险。由于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而来,这决定了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的特性,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起步,因而投资银行小,但如果就此扼杀投资银行的成长空间,中国金融的多样性就会从此丧失。事实上,美国从1933年实行分业经营到1999年正式放开混业经营,中间有长达60多年时间供投资银行独立发展与壮大,从而才使得在混业经营后美国仍然保持了多样化的金融生态。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规模已经够大了,让商业银行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对其边际贡献较弱,反而难以分散整个经济的系统性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投行部门,经营财务顾问、债券承销、并购融资等业务,但是收入占比不到5%,对商业银行的收入贡献有限。因此,即使放开商业银行控股证券公司,证券业务也不会受重视,也就谈不上做大。当前银行业总资产占金融行业总资产的90%以上,且一半以上资产集中在前5家银行。如果让商业银行控股证券公司,直接经营更多的证券业务,尤其是股票、衍生品等风险较高的业务,不仅不能显著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反而会使商业银行的风险进一步强化和集中,变得更加“大而不能倒”。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中信证券:明年布局新蓝筹和新成长
  • ·公告淘金:正海磁材牵手中信证券谋资本运作
  • ·中信证券:苹果中文Siri正式发布前建议布局科大讯飞...
  • ·中信证券押宝定增遭巨亏 收获季反成割肉季
  • ·中信证券董事长:正本清源 还原投行本来面目
  • ·中信证券:反弹行情将持续 关注金融、周期股
  • ·知情人士否认中信证券解散北京自营部门
  • ·3只成分股现大宗交易 卖方均系中信证券营业部
  • ·中信证券遭威灵顿减持598万股
  • ·[图文]中信证券:CPI缓落趋势已现 反弹关注两类股
  • ·威灵顿管理购入8.57亿港元中信证券H股
  • ·传中信证券将3亿收购新华期货 后者或将被注销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