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救市常出手 四类股吹响反攻号角
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A股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沪指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一年半中沪指暴涨1300多点。随后便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沪指从1992年底400点低谷起航,开始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更为猛烈,极速涨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沪指首次站上1500点),仅3个月就涨了1100点。但仅在1500点上方站稳4天,便调头持续下跌,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沪指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收盘点位333.92点。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一个多月,沪指就猛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1053点,涨幅215%,随后展开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跌至512.80点的最低收盘点位,耗时16个月。
经过连续下跌,管理层被迫停发新股,政策也开始偏暖,券商资金面开始宽裕,第三次牛市启动,崇尚绩优股开始成为主流投资理念。火爆行情非同寻常,管理层连发12道“金牌”亦未能阻止股指上扬,直到1997年5月12日印花税由3‰上调至5‰。在经历一年牛市后,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到1999年5月18日,沪指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扩容继续疯狂进行,严重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极度失血,持续两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四次大反弹俗称“5·19”行情。管理层容许三类企业入市,《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股市会有很大发展,投资者踊跃入市。
第五次大反弹的起点来自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开放式基金大量发行,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境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资金全面杀入市场。
最近一次大反弹是随着4万亿元投资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A股掀起新一轮大牛市,沪指从1664点涨至3478点,不到10个月大涨109%。直到2009年7月29日第一只大盘股上市和紧缩政策出台才阶段性结束。
场外来客
政策救市常出手
中国市场带有明显“政策市”特征,而近年来对国际形势也非常敏感。从21年的历程看,中长期走势与大的宏观经济周期息息相关,往往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也决定了市场的弱势。
1994年7月29日,历经17个月漫长下跌,沪指从1558点一路跌到333点,8月第一个交易日,“三大救市政策”——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和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传遍全国,激起巨大波澜。周一开市,沪指单日暴涨33.64%,个别股票甚至翻一番。那一周的5个交易日,沪指升幅达104%。
“三大救市政策”通过限制股票供应、增加入市资金范围,恢复和提升了股市信心,一举扭转了绝望中的市场。
在此后几次不同程度的股灾中,救市始终相伴。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引发的主因基本相似:股市扩容、入市资金减少及宏观调控等因素,对应的救市政策也不外乎“限制股票的供应、增加入市资金的范围”,如降低印花税、暂停新股发行等都是常用手段。
2008年“有形之手”继续出击。当年9月18日,多部委同时出手,推出“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印花税单边征收”,“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大行股票”等,但依然未能阻止创下新低。至当年10月28日,沪指跌至1664点,相比年初跌幅超过七成。
而就在本周一晚,“救市政策”再度出手,汇金公司自10月10日起已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农、中、建四行股票,并继续进行相关市场操作。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股经过长期下跌后,迎来了重要的“政策底”。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微博)认为:此次汇金出手不同于社保和险资,更能代表管理层救市意图,和2008年股市处于底部区域一样,对稳定市场、夯实底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汇金增持四大行后,只差一些税收政策利好,这是很积极的信号。”
反弹先锋
四类股吹响反攻号角:小盘股、低价股、垄断资源股和重组股
如果说1996年之前的两次反弹,两市还有齐涨共跌的影子的话,那么1996年后,个股行情更加体现出多元化。
1996年5月起的大反弹主攻对象为绩优股;1999年掀起科技股革命;2005年有色金属股和航天军工股居前;2008年领涨股变成资源股和房地产股。
虽然这六次重要底部产生后的一波连续上升攻击浪中,大盘涨幅最大也不过近1倍,但个股涨幅却十分巨大。六次反弹中,涨幅前十名的个股平均涨幅都超过150%。
通过比较A股六次重要底部产生后的最强势个股的表现后发现,能迅速恢复元气的股票普遍具备四大基因:流通盘小、股价低、拥有一定资源垄断性、具备重组预期。
一、小盘股
盘子中等偏小的股票中更易出现中长线牛股。
如1996年那波反弹涨幅前10名的平均流通盘仅8900万股,涨幅最大的创元科技高达888.98%;流通盘最小(3209万股)的长城开发(000021)也达到629.80%。
1999年那波反弹涨幅前10名的平均流通盘为8100万股,涨幅最大的水井坊(流通盘4284万股)达到177.17%,;流通盘最小(1542.75万股)的新南洋达到158.37%。
2005年掀起的“股改行情”,虽然涌现一批蓝筹股,但那一波涨幅前10名的平均流通盘也仅9300万股,其中新疆众和(流通盘2925万股)的涨幅达到327.23%。
小盘股永远是个魔方,在N年中之所以会带来N倍的收益,并非靠业绩带来的分红,而是通过不断送股和转增股本,投资者跟着公司的扩张分享到的是扩张的成果。
小盘股的股本扩张能力强和小盘股容易控制及重组成本低、容易进行业绩包装是其股价暴涨、跑赢大市的关键。只要有利于小盘股走强的因素依然存在,今后仍可能重演小盘股纵横天下、独霸牛股的局面。
二、低价股
细数近六波反弹第一波的牛股可以发现,起步价通常都在10元以下。2008年那波反弹涨幅居前的中南建设(000961)启动时的价位只有2.96元。
低价股走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要么它们的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业绩保持长足增长,要么进行了重大的资产置换、资产重组。由于股价低,个股在启动之际往往爆发力强,容易制造出强烈的赚钱效应,低价股的炒作最具群众基础,最能吸引做多资金关注。
而今年以来随着股指不断走低,低价股“军团”再度扩容。截至10月11日收盘,已有20只个股股价低于3元,有80只个股的股价低于4元。现在不少股票已经跌到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沪指1600多点的水平,股市已经到了安全区域。但由于首先股市缺资金,再便宜的股票也没有资金承接;二是没信心,虽然说现在持有股票只是输时间,但这个时间隧道究竟有多长,谁也把握不准;三是扩容继续,有限资金被分流,导致市场更没信心,所以这批股票依然低迷,所以只能继续等待。
三、资源垄断性
物以稀为贵,越是稀有的东西拥有越高的身价。稀缺品种的投资价值正是源于其高度的稀缺性。而对于稀缺性来讲,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属性:首先,具有不可再生性或者再生速度远赶不上开发使用的速度,开发一点少一点,使用一分便少一分。其次,光有稀缺性还不够,同时还得具备充分的定价话语权,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两轮大反弹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色金属股冲在涨幅最前列的原因。
四、具备重组预期
重组股可以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形容。每年都有已暂停上市多时但通过重组再度上市的个股复苏。在恢复上市后,这些个股往往还以不小的涨幅惊艳全场。重组概念从未消停过,一波刚去,一波又来,可是,其中的真真假假,也让投资者经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新快报
下一页:三方面掘金定增概念股 寻反弹瞄准七只超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