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提防空心化升级本国制造业
“在众多外资企业对中国制造业表现出信心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人力成本优势不可能永远保持。”张燕生说,“未来5至8年内,中国需完成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从低价竞争到差异化竞争的转变。”
潜在风险倒逼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长期以来是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中坚力量”之一,如有企业抽离资金、甚至放弃从事制造业,造成“空心化”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不容小觑。
近来浮出水面的民间借贷敲响制造业“空心化”警钟。由于传统制造业利润微薄、竞争力不足,在温州等地,一些老板在利润的诱惑下,抛弃实业投向民间借贷。
“这种现象与企业‘老旧模式’有关。”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劳动密集型、处在产业链最低端的企业,缺乏增长潜力,遇到风险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张燕生为这种“病症”开出“药方”:政府要科学引导、给予制造业企业激励政策,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鼓励企业创新转型,同时加快市场的税费、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比如,一些税费放在企业手里比放在政府手里更有效率。”
屠新泉说:“现在我们很大程度上仍是全球代工链的末端,容易受外界影响,企业需向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品牌的方向发展,树立核心竞争力。”
那么怎样继续拓展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呢?专家认为,应当切实做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充分利用未开发或少开发地区的人力资源、地理资源等优势。
专家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应因地制宜,基础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引进先进技术、提升高端产业链水平;中西部地区可先期承接一些产业链的资源密集环节,形成优势资源的互补和充分开发,同时避免“重招商、轻嫁接”。
“如果中国企业能站在技术领先的‘潮头’,中国就离‘世界梦工厂’不再遥远。”中集集团副总裁刘学斌说。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