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说,第一,一些主要的管理团队的人要离开是迟早的事。 第二,如果你希望让他们留下来一段时间,那么你就在并购的协议里面具体的写进去,让他们有足够的几率,至少在并购以后两三年或者五年之内能够继续留下来,这些都可以通过股权期权激励实现这些目标。
当然,也有很多企业使用其它方法挽留团队,面对棘手的人事,企业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金手铐显然是不错的一种。但是,让陈远荣沮丧的是,他看重的期权激励计划推进地却并不顺利。本•布赛尔是海普诺凯集团的三大股东之一,在并购以前,他和巴特、伊茨共同持有海普诺凯集团100%的股权。看上去,他和陈远荣配合得十分默契。在每场见面会前,他们会单独相处、窃窃私语;每场见面会上,坐在角落的他,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及时地化解陈远荣与荷兰员工间的分歧。
荷兰海普诺凯集团股东首席运营官本•布赛尔说,从一开始,大家就已经是在同一条船上了。可为什么一直齐心协力、身处同一条船上的人,会在员工期权激励问题上,存在天壤之别的分歧?陈远荣说,我的理解他们担忧的是控制权的丧失。因为所有的经营权、管理权都是通过人通过管理层是实施的。无论是陈远荣还是海普诺凯的股东,他们都希望留住核心团队,但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达成共识,考验着这对刚刚携手并进的合作伙伴。
韬睿惠悦咨询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人力资本咨询中国区首席顾问袁凌梓告诉记者,在并购过程当中,对于人才的保留,薪酬只是一部分而已,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在整个组织整合过程当中,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管理风格的适应和调整,在整个过程当中,层层变革管理和沟通到位,其实这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
有人说,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的确,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个体,延伸而出的人事问题是最复杂微妙的工作,而跨国的属性,让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更加复杂与艰难。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处理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各有所长,回望那些曾在海外并购道路上走在前列的先行者,无论坎坷还是平坦,顺利还是波折,留下的都弥足珍贵。
李东生告诉记者,步子迈得太快的话,可能会由于人员管理能力跟不上,而遭遇很大的风险。战略决策没有错,但是没有足够的人员去实施,没有称职的管理团队,那好的战略未必有好的结果。
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告诉记者,中国的团队大家要有一个学习过程。可能运营起来要依赖于对这些国际化、全球性公司的运营也丰富经验的国际人士,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虚心学习。
就在近期,陈远荣收到了海普诺凯集团最大股东巴特的电子邮件,这份邮件的内容终于让他嗅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气息,海普诺凯集团最大股东巴特已经基本认可期权激励方案。但是,激励对象如何选择?选择机制的关键又在哪里?未来,还有很多很多的难题在考验着这家年轻的中国企业,以及每一个走在跨国并购道路上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