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学者到省委书记
“孙政才,没看出来是和我同龄的啊,1963年生人,相当老成,是他年纪的一倍。”说起这位孙书记,张天至今仍非常感慨。“个儿也非常高,往那儿一站,很伟岸。”
孙政才,山东荣成市虎山镇五龙嘴村人,农民出身。
在孙政才的家乡,老人们还记得这位村里走出去的大官。据他们回忆,孙政才小时候学习好,见人就打招呼,上小学一直都是班长,其寒夜苦读的故事亦在家乡流传多年。
孙政才从小就勤奋好学,当年的同学给他的评价是能吃苦、眼光长远。2001年出版的《五龙人》村志中,介绍孙政才时有这样一句:“靠他的勤奋质朴和老成持重,深得导师和农科院领导的信任和器重。”
年轻有为,必有其过人之处。孙政才这么多年的经历中,有很多故事被熟悉他的人提起,但“粉笔头事件”却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件事对孙政才的教育和影响很深,他自己也曾多次提及此事。
原来,在莱阳农学院学习期间,孙政才与教授一起搞小麦品种实验,不慎将一小块粉笔头丢失在已经做过土壤成分分析的试验田里。普通人会认为,这么小的一个粉笔头无关紧要,但教授认为,这会改变一部分土壤的成分结构,有可能影响一颗或几颗种子的发芽、生长,进而影响到整个实验的效果。于是,教授硬让孙政才将试验田认认真真地又翻了一遍,累得他腰酸背痛才找到那粉笔头。
孙政才被称为学者型官员,这与他的经历有关。1997年之前的孙政才,从求学农学院,到做农业研究,担任过农林科学院研究室副主任,土肥所所长、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等职。踏踏实实,扎根农业。
1997年,33岁的孙政才因农业科研成就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这项津贴的最年轻获得者之一。这一年,也是孙政才人生的转折点,他出任了北京市顺义县副县长,从农业学者转向政界。
当时根据中央人才选拔计划安排,北京市决定派孙政才到郊区县政府任副职,至于去哪个区县,可以自己挑选。在面临人生转变的选择中,孙政才的过人之处真正显露了出来。
孙政才选中了顺义县。对这一选择,当年曾近距离接触过孙政才的顺义区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孙政才的眼光独到,顺义县的特点是农业基础好,这可以让他发挥专业特长,另一方面,顺义县的工业很多,工业发展在整个北京市的区县中也很靠前。
随后,突出的成绩和较好的口碑,让孙政才在几年的时间里连连高升,从副县长到区长,再到区委书记。2002年,孙政才出任北京市委秘书长。2006年12月,离开农业老本行近10年后,43岁的孙政才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农业领域,被任命为农业部部长,此时他是国务院最年轻的部长,人称“少帅部长”。
农业博士主政农业部,再加上孙政才在政界的历练,农业部的变化有目共睹。
据介绍,孙政才任部长后,农业部启动了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从源头上把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对这一举措,孙政才自己也很认可,“农民高兴,基层干部满意,广大科技工作者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现在的农业部里,依旧存着一张孙政才抱着大包心菜的照片。
2009年11月,是孙政才人生的又一转变,“少帅部长”被任命为吉林省省委书记。对孙政才的评价,中央的任职文件中这样写道:“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强”、“工作有朝气,推动工作力度大”、“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
上任七个月来,有关孙政才最多的新闻就是“调研”。沿着调研的新闻,人们会发现,孙政才的脚步几乎已经走遍吉林省的每寸土地。
忙于调研的孙政才与同僚的接触也不是很多,但无意中,孙政才的思路也能传递出来。“接触不是很多,但他有着远超于年龄的老成,他很关注吉林省的工业改革。”坊间也有这样的说法。
这似乎也暗合了多年前孙政才选择顺义的思路:在吉林这个农业大省中,孙政才的农业背景可以发挥,无须多言,同时,他将重点关注吉林省的工业改革。
“60后”省委书记、最年轻的省委书记之一,这些加之于孙政才身上的标签,更让人们对这位少帅萌生了诸多好奇。“老成之中更透出一丝机敏。”张天的一句话道出了部分谜底。
回到高速列车380A下线的现场,面对刘志军对“接轨”两个字的质疑,“看似他(孙政才)没在意这件事,但他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切中要害,用东北话说:‘整到点子上去了’。”
6月30日,张天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道。
头号议题“长吉图”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吉林省被人称为‘农业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改革开放后这些年,吉林省有了长足发展,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位深谙吉林省经济发展、目前已经退休的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李姓老干部对时代周报记者这样说道。
“上一任省委书记王珉,曾号召全省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荐全省干部学习《东北咋整》,随后,吉林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加大总量,加大投资,拉动经济发展。这几年,吉林省招商引资力度非常大,每年近千亿,同时,省里也在抓支柱产业,如汽车、石化、医药、农牧深加工、旅游等行业的发展。”
“在东三省中,虽然吉林省的GDP仍落后,但这几年吉林省的增速非常快。”这一说法,得到了一位吉林省人大副主任的认可。
但正是这样的发展轨迹,也给孙政才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如何继续保持吉林省的高速成长?今年“两会”期间,答案已经初步揭晓。
作为今年“两会”出现的年轻的、地方高官新面孔,孙政才依然低调,但他通过行动表达了对三大关键词“长吉图”、“平等”、“社会正义”的重视。而外界普遍关心的这位新书记如何运用自己的背景和经历发展吉林农业的问题,孙政才并未较多涉及。
“长吉图”是孙政才当下的一个关键词。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图”是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的简称,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1/3,经济总量占1/2强。
在长春采访期间,时代周报记者已经了解到,今年吉林的头号重要议题就是“长吉图”。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孙政才在各个场合频繁表态,称吉林要抓住“长吉图”机遇,以城镇化为依托,实现吉林全面振兴,推动吉林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实质性的转变。
“我当农业部长的时候,经常全国各地到处跑。从各地的情况看,作出这样的修改既积极主动又扎实稳妥,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选举法的修改和代表名额的分配,也都符合国情民情,有利于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及自己在当农业部长时的经历,但孙政才为了贯彻“平等”两字,他说了很多。
“社会正义”也是孙政才关注的点。据吉林省的“两会”代表称,孙政才几乎从不打断代表的发言。他总是手上拿笔、飞速查阅相关材料,时时做笔记,发言沉稳低调。
年轻的省委书记也擅于利用新媒体。2009年12月30日下午,孙政才履新正满一个月时,他对人民网网友的留言给予公开回复,对7项民生问题作出回应。
吉林省迎来新的省委书记,由王珉换为孙政才。与以往不同的是,省长也同时更换,这在吉林省高官的更替中,是不多见的,也是吉林省政坛的一次大变动。
然而,60后省委书记、政治新星孙政才的到来,既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也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