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股票入门股票心得
 
 
历经股市牛熊 穿越周期的投资智慧
发布时间:2011-9-29 22:53:28
 
文章内容

对风险有天然的警觉

“会买是徒弟,会卖才是师傅”这句股谚流传已久,但一点也不过时。

对风险和收益的敏锐把握,于优秀的基金经理而言,几乎与其他能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最近3年是“黑天鹅”频频出现的时代。这也就难怪,风险成为众多基金经理的关注重点。

2008年后,A股市场环境陡然趋紧,若没有风险的意识和避险的执行力,则断断不太可能从2008年的大跌中安然抽身而出,也不太可能从2009年7月、2010年3月、以及2011年5月三轮政策陡然紧缩中避免损失。

兴全全球视野的基金经理董承非的投资原则有三条,其中的第一条就是“不犯大错误”。一听就知道,这是关于风险控制的。

按照董承非的看法,所谓的“不犯大错误”指的主要是不让基金资产遭遇决定性的亏损,这既包括在风险来临之时冷静抽身,比如2008年次贷危机,也包括在“风险收益比”不合理的时候杜绝冒进。后者往往更加困难,比如2010年的创业板。

这是个典型的例子,2010年的三季度,认定当时“创业板”股整体存在较大的估值风险的董承非,早已对创业板等股票大幅低配。但同时期,创业板股和中小盘股的热度却越来越高,泡沫也越来越大,作为基金经理的董承非此时面临巨大的压力,排名一度大幅落后。

在这种压力当头的关口,董承非还是很冷静地分析了当下面临的局面和市场的博弈关系。他判断,此时跟风中小盘股,风险收益完全不对称。于是,他毅然决定不追高中小盘股,反而顺势低位补仓有色等大盘股。这是个关键的一步,国庆长假过后,大小盘股的关系瞬间逆转。重仓大盘股已久的兴全全球终于迎来表现机会。董承非在关键时候坚持自己的风险收益匹配的观点,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另一个例子是在2008年初的开始,对于高估值的风险一直很警惕的他,在意识到市场风险后及时下调仓位至契约下限,以至于每每在市场下跌的时候,他还因为持股市值跌破下限,而被动补仓。年终结账,兴业全球比指数少跌了20个百分点。对于兴业全球的长期业绩来说,这一步同样关键。

类似的情况几乎是所有“五星级”基金共同的表现。无论是华夏大盘,还是中银中国,还是国富弹性在2008年都是叫好约束投资风险的代表。他们或因对宏观有认识,或因对过高的估值有警觉,都避开了2008年3季度跌幅最大、情况最为恶劣的“戴维斯双杀”的这一段。

跌得少就是赚到,风险控制的道理一直非常直白。

投资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资深的投资人裘国根在他的一次内部演讲中,也提及类似的观点。不过,他把风险收益的重视巧妙的归纳为“数学思维”。

他认为,股市中经常出现的经济学专业和财经专业的博士生的投资业绩敌不过小学文化水平的民间人士。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就是前面说的“小学生”有非常朴素的数学思维,“如何去理解这种数学思维?他可能没有学过数学,也不懂数学,但是他在炒股票、做生意的时候是严格按照数学思维来做事的,他其实很朴素地知道,任何事只要有足够的风险补偿我肯定会干。”

类似2008年的时候,有的商人也没有读过这么多书,只有2008年第四季度敢买股票,敢买土地,这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股票和土地已经有充分的风险补偿了,这种数学思维就是“知行合一”。裘国根对风险的叙述,相信其他基金经理也有同感。

坚持、变通与客观

对所有A股基金经理来说,“坚持”和“变通”,是一对永远的考题,时时折磨着基金经理的神经。

2007年A股大牛市中,一路坚持紧抓热点不放是很困难的。但在经历了连续两年大牛市后,能在2008年及时转身看空则更难得。此之谓先“坚持”,后“变通”

2008年市场对于宏观经济增速的变化高度敏感,让诸多投研团队绷紧了宏观研究的神经,但2009年的经济启动则远在政策之后。看经济还是看政策,怎一个“变”字了得。

2010年3月,市场因政策收紧而下跌。但旋即在2010年6月末探底反攻。几乎同样的走势在2011年上半年复制,但市场热盼的“政策放松”并没有到来,V字形走势变作了L字形。当A股验证“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哲言时,必然是投资经理群体性错判的时候。

如何应对变与不变,这个考题常考常新。

董承非提出的应对之道是“平衡”:投资不能盯着一个主题或一个行业下注,要注重一定程度的平衡。“即便是在周期股最火热的时候,我都会保留一部分消费品的配置。”这当然会在短期内削弱业绩的进攻能量。但却也在突然起来的市场风向变换中保存自己。

更深层次的平衡,在于对待市场和个人自己的观点。基本面投资,时常面临个人和市场的分歧,但若分歧一直无法弥合又怎么办?

董承非的经验是“尊重市场”,在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观察市场,检验个人思维的逻辑性。“不偏激、有一定的灵活性”是他希望达到的。在这样的平衡之道下,兴业全球成为目前偏股基金各分类中,唯一连续5年在行业前1/2的基金。

而邓晓峰的应对之策则是“远视”。通过检视财务报表、海外比较、深入行业分析,把行业的商业模式和长期成长空间看清楚,自然就能对公司的未来抱有更多的信心,也就更能决断何时坚持、何时变通。

而无论是尊重市场,还是透视市场未来,他们的前提都是尽量客观,减少情绪化和投资惯性。

“我会尽量努力客观,但有时候人的观点、感情并不容易完全避免。”邓晓峰说得很坦率。

其实,直面自己也是一种客观。

(上海证券报 ⊙记者 周宏 ○)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 ·[图文]历经股市牛熊 穿越周期的投资智慧
  • ·彼得·林奇的投资智慧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