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这波行情,我们准备了3年时间”
从2008年开始,我所负责的几十个海外基金进入糖市、农产品市场。
谁也不会想到,我们这群操盘手,为了迎接这一轮的行情,足足准备了3年左右的时间。早在2008年下半年金融风暴开始席卷全球的时候,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楼市会跌、房价会跌、股市会跌、服装价格会跌,只有农产品价格才会一路飙升。也就是在糖价2600-2900元/吨的阶段,国外不少金融投资公司,开始通过我们逐渐进入到中国市场,目标直指包括食糖在内的多种农产品。
2008-2009年是较为难熬的一年,很多同行和我们一样,经常下到广西、云南、新疆、东北的甘蔗糖、甜菜糖种植基地,试图从供销源头来对食糖价格的走势进行判断。当年我们确实采取“老套”的高抛低吸手法,既赚过钱,也亏了不少钱。
但国外资金的要求却不高,我和国内同行一个基本的感觉是:国外资金尽管控制很严,却不会提出很高的月度、季度、年度赢利要求,我所负责的几十个海外基金进入糖市、农产品市场,他们的要求往往与实际的走势密切相关。也就是从2008年开始,陆续有资金不断进入糖市,这意味着,国外资金为了这轮的涨势,最少准备了3年时间。
“国内制糖企业不懂‘大势’才是最要命的”
西南大旱期间之所以不想把糖价推得太高,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整个食糖价格的产量还没有估算出来,而全球宏观经济的走势也尚未明确。
很多人都认为今年西南大旱是造成今年糖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我们通过全球最先进的天气预测系统,加上这几年广西、云南等地连续出现的秋冬连旱现象,就已经开始对2010年的食糖走势进行布局了。西南大旱期间之所以不想把糖价推得太高,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整个食糖价格的产量还没有估算出来,而全球宏观经济的走势也尚未明确。进入8月份以来,日本发出暂不调整利率,欧盟也发出经济复苏势头尚未清晰的信号,我们才大力推动整个糖价的走高。
一个基本的经济规律是: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价格往往会持续攀升,因为农产品涨价具有很强的滞后性,金融风暴过后,大量的资金需要寻找利润增长点,在经济快速飙升时被忽视的农产品,恰恰成为最重要的利润增长点。遗憾的是,国内制糖企业也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企业也好,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重要的问题。
“我的判断是糖价还能再涨,9000元/吨不会是尽头”
对于国内制糖企业来说,学会如何利用“金融食糖”才是最紧迫的。
食糖价格飙升到现在这个高度,竟然还有人在问“糖价还能走多远”。美国最近还发出将要印发6000亿美元货币的信号,这意味着全球食糖价格还会上涨,国内食糖价格当然不能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价格飙升也是必然的。如果秋冬连旱的情况出现,9000元/吨的价格也不会是尽头。
我认为,对于国内制糖企业来说,学会如何利用“金融食糖”才是最需要尽快学习的课程。
观点
“食糖战争”更需“调控后手”
食糖从两年前的跌落谷底,到如今价格屡创新高,以及食糖业界人士对未来走向的三缄其口,我们不难看出,食糖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整个行业自身可以预计的范畴。我们已经听过了“货币战争”、“石油战争”,如今,需要全力以赴面对“食糖战争”。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的调控体系仍然还是按照供求关系建设的,按照市场波动的正常轨迹打造的,因此,无论是在储备糖拍卖、收储过程中,还是制糖企业采取的自身套期保值交易等手段上,我们调控的力度要不就是显得相对乏力,要不就是屡拍屡高。
“食糖战争”隐藏的深层含义在于:国际游资对中国食糖市场的介入已经从简单的期货、中远期现货,发展到了对产区、销区的全面渗透,要打赢这场“食糖战争”,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在生产源头的收储拍卖,更需要对整个行业和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储备糖的“调控后手”。
“调控后手”的建立应该包括以食糖生产企业和行业为纽带的食糖储备基金、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海外食糖基地建设,企业在国际食糖市场上的经营运作等等诸多领域。既然食糖价格已经是全球性的价格体系,我们的企业、行业、调控方式,也应该顺应这一历史趋势。
纵观“大豆危机”、“食用油危机”的背后,无疑都是国际游资及其相关的产业链在作怪,要真正在“食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尽快通过金融手段来整合行业,化掌为拳,以“食糖铁拳”来迎战国际游资。(经济参考报 丰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