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某棉纺企业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如今企业的人工成本增加了,而且当地青壮年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很难招到青壮年劳动力。
山东德棉集团马俊凯向记者讲述棉企之“三怕”:“在棉花种植上,怕种棉效益不如种粮;在棉花收购加工上,怕棉价不稳,忽高忽低;在纺纱织布服装上,怕棉花异性纤维高,各种等级的棉花混杂。”
一位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担心的不是棉价高,而是品级混杂。“农民和棉花贸易商都将掺有低品级的棉花卖给棉纺企业,现在棉纺企业坚持不卖棉花给贸易商,就是怕被返销。”
在考察过程中,多位棉纺企业主都透露出对农民惜售的担忧。由于本年度国内种棉面积的减少,农民很可能产生惜售心理,据悉,农民心理价位从4元到7元不等,远高于棉企的3.8-4元的预期收购价。这一矛盾也是新花开秤之时,棉企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棉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棉纺企业大多不愿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行情好的时候,现货和期货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而作为企业,自然希望现货和期货都赚钱。”德州一位棉纺企业主说出了大多数企业的心声。对此,华安期货分析师黄成宝表示,涉棉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主要还是对期货认识不够,只会用期货进行投机,而不会用其规避风险,比如,在08年行情大跌时,如果做了套保,企业可以降低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