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大于求的尴尬
“国内油荒现象再也不会出现了,因为炼油产能过剩将是长期现象,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囤货、涨价都是短期行为。”钟健说。
他认为,200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甚至大量地炼企业都开始大规模改扩建旗下炼油企业产能,这使得我国炼油能力在短短5年时间由炼油能力不足变为过剩。
“当时,国家发改委规定,未来新建、扩建炼油产能的规模下限为800万吨。”钟健说。
随着炼油能力的快速扩张,成品油市场潜在的供应过剩问题开始显现。
2009年底召开的中日第三届石油市场研究成果交流会上,有机构披露,去年底2009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预计为2.21亿吨左右,产量2.27亿吨左右,实际过剩产能近600万吨。未来5年中国炼油能力将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全国将形成20个以上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预计到2015年,全国炼油能力将达7.5亿吨规模,届时中国炼油能力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过剩产能或达2.2亿吨。
于是,中石油、中石化高层开始筹谋如何化解供应过剩问题。
比如,他们希望通过平衡国内外市场的资源分配来缓解这种压力,即如何通过调控资源供给量,实现对市场份额、产品价格的有效控制。因此保税油等过去中石油、中石化并不重视的“小产品”成为今年两大集团主攻的方向。
今年3月10日,中石化宣布成立北京燃料油销售总公司,统筹五省三市的燃料油销售工作,而此前这些地区的燃料油业务是附属于省级成品油公司旗下的。
“燃料油过去是地炼的天下,然而随着成品油价格的高企,它的市场正在迅速扩大。据悉,中石化今年燃料油销售计划是全年1450万吨,这大约占全国消费总量的40%。”钟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