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中国养老现状:公办养老院住不进 民办院住不起
发布时间:2010-12-21 21:05:58
 
文章内容

解难题——

中国式养老破局,需中国式解决之道

刘婧梅是爱慕家养老院的一个工作人员,出生于1987年,刚毕业半年。虽然她十分热爱养老事业,但是她自己并没有打算未来将自己的父母接到养老院的打算。

她告诉记者,来这里的老人都具有一定的修养,但并非都能转变观念,但凡是子女把父母送来的,老人普遍心情沉郁,而自己主动来的,心情才比较平静。

中国具有重视亲情与团圆的传统,在中国的价值观里,将父母送去养老院,或者老人自己选择去养老院,起码在目前,还不能说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并不具备家庭养老的条件。

“我不会送父母去养老院的,条件再好也不能让去,护理人员再好比得上家人么?”在外企工作的齐阳告诉记者。但他也知道,这样的表态相比社会的现实更像是口号式的表态。因为他即将面临两小养四老这一普遍现实。他和妻子刚刚首付80万元买了一套房子,每个月付6000元月供后生活已经很紧张,很难把父母从山东老家接过来赡养。而且,妻子家的两位老人也已经退休了。

“两小养四老是未来中国最大的养老困境,”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式的养老困境必须寻求中国式的解决之道。

一些人提出社区养老可能是比较符合中国城市养老现状的一条道路。不同于传统家庭养老和养老院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除接受家庭照顾外,主要依托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网络和义工自愿养老服务,兼具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被认为是当前最为可行的选择。全国政协委员何小平说,“老人住在家中,但是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老人既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照顾。”

同为全国政协委员杨超也认为,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医疗服务专业化、社区规模体系化、资源配置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基本养老的需求。

夕阳下,李凤清老人叫醒了在歌声中沉睡的老伴,她说原来设计枪炮的老伴现在记忆力越来越差,为了避免他担心,自己经常告诉他们只花了2000元来住这里。

“我们的住宿费只有2000元,你就别操心啦。”李凤清大声在他耳边说,“咱们有房子,还花2000元住这啊。”老伴嗫吁着……

■采访手记

关心老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车辉

采访中,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感觉:社会发展真是快,快得我们都来不及看到,有些特殊群体与问题就已经出现了,而我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应对。

即将或已经到来的“银发狂潮”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个狂飙猛进的社会是不是可以略微地停下脚步,审视下过快前进的过程,是不是有些东西比冰冷的数字更加重要,比如社会福利的跟进,比如收入分配的更加合理,比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再比如大量出现的可能会遭遇老无所依的老年群体。

海淀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完全依靠政府包办养老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需要拉开层次,依靠市场资本投入养老。诚哉斯言。只是,我们在教育、医药卫生各相关领域有过似曾相识的博弈,政府包办还是完全交给市场,在当下国情下,似乎两种极端都已经印证了效果不理想。

目前,在问题暴露的比较严重的医疗教育领域,回归公益化,民办公助的改革已经达成功识,并在稳步推进中。而养老的问题却似乎刚刚开始被关注,既然有如此多的前车之鉴,我们应该尽快拿出问题的解决之策。让我们将脚步稍微放缓一些,认真审视下这个并非马上就出现但不久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民营的价格高,有时过分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会变味,而政府包办回归计划体制更是倒退,没有效率。一些专家提出社区养老,引入社会志愿者是一个办法,国家应给予扶持。

这一切措施的背后,都要有一个态度,社会发展应又好又快,既要GDP、大楼,也要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领域的齐头并进,有的时候,步子慢下来未必不是好事,可以让我们补齐短板,毕竟这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

让社会的步子慢下来,关心下老人,关心他们的今天,也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 ·中国养老现状:公办养老院住不进 民办院住不起
  • ·中国养老金约存1.4万亿空账 统筹改革待推动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