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有所作为?
宋晓梧指出,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国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要提高劳动报酬,就必须"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上下功夫",加快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加大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健全集体协商机制,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有的学者提出,应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量化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宋晓梧则担心,在当前政治体制下,这很可能变成行政手段强行涨工资,层层下达指标,变成政府干预企业自主权的游戏。
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正模也指出,有人提出要依靠行政手段,每年按20%的增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此来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目标。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因为这实际上是工资管制,是政府企业市场交易行为的干预。
熊志军指出:"解决当前的收入差距问题,不能笼统地谈,只能靠加快市场趋向的改革。如果笼统地谈收入分配,有可能造成该管的没有管住,反而把我们应该建立的市场机制管得扭曲了。"
今后,重点是消除因"制度漏出效应"造成的收入差距。30多年来,中国作为转型经济大国,十几亿人创造的财富存量和增量相当大。在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体制的不完善,巨大的财富就从制度缝隙里漏出,造成收入差距悬殊,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诸多学者指出,收入分配要公平,必须推进要素和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目前中国很多要素和资源诸如农村土地、信贷资金、水、电、气、煤等资源,至今都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抑制了农民等要素所有者获取财产性收入,也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均。
迟福林认为,"十二五"时期,必须把"民富优先"作为战略目标,应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框架下,制定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的整体方案。同时,应把行政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配置改革联动,更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建议,未来应把"政府全口径收入不超过GDP的30%,党政公务开支不超过财政收入的15%"纳入《预算法》,作为"红线"控制住。只有控制住政府收入和支出,老百姓才能有更高的收入。
倪红日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税负并不低,"十二五"期间,不能再提高,应稳定税收占GDP的比重,稳定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同时,再调整财政收支的结构,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缩小收入差距。
有学者指出,既得利益集团已成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汪玉凯认为,当前,围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众与既得利益集团之间实际上存在严重冲突。为防止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影响改革政策的制定,必须加快行政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